1975年和1976年,作者和安徽省地质局332队宿立先、黄清涛同志先后观测了皖南的铺岭组和井潭组剖面,并将部分资料作过初步介绍。1977年作者又到现场观测和收集了牛屋组、板桥组、漳前组的有关资料。本文就是根据已收集的初步资料整理而成。研究地区元古界变质杂岩包括休宁组以前的地层。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将它分为漳前、板桥、木坑(环沙)、牛屋、邓家和井潭(铺岭)六个组分别归于震旦系和前震旦系(表1)。
喜马拉雅山脉东西两端遥相对应的南迦巴瓦峰(7756米)和南迦帕尔巴特(Nanga-parbat 8125米)分别位于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大转弯的内侧,并分别组成“缅甸弧”和“结罗姆弧”的核心,但是二者实际上可能并不是真正相等的。至少就雅鲁藏布下游地区来说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弧弯,而是一个比简单的弧弯要复杂得多的构造区。
六十年代以来,人们在海洋和大陆边缘积累了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应运而生的“板块学说”,把人们的视野扩展到占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的广阔海域,使人们看到了有关洋壳演变为陆壳的许多独特的地质现象,使原来主要在大陆上获得认识的一些地质现象要求新的解释。本文将在前人地质资料基础上,利用板块学说探讨扬子古板块的形成和对中国南方地壳发展的影响。
随着地质科学工作的发展,要求应用钾-氩稀释法测定年青的新生代岩石矿物年龄越来越迫切。我们的钾-氩稀释法工作,开始于1975年,我们走了一条有别于国外稀释法的路子,从实验结果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些地方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引言戈斯(Ghose,S.)在测定斜方辉石的结构时,首次发现Fe2+离子择优占据M2晶位,而Mg2+离子择优占据M1晶位。这一事实,引起了矿物学家的极大注意。
结构面在三度空间展布的形状称结构面形态。结构面形态是地质体发生变形和破坏后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原位大型岩体力学实验中,结构面形态常常引起实验数据分散和产生不同的破坏机制;在岩体稳定性分析中,结构面形态又是影响结构面整体强度的重要方面,并涉及到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合理与否。因此有必要对结构面形态的力学效应进行研究。本文以锯齿状结构面为例,采用力学模型实验和理论相结合来讨论结构面的形态效应。
随着数学地质的发展,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在矿产地质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不断解决愈来愈多的矿产地质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这种应用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矿产地质工作的每一个阶段。由矿产的普查勘探、详查评价、储量计算直至矿产开发,每一个阶段的矿产地质问题都能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帮助解决,以提高每一个阶段中矿产地质工作的速度和质量。
二十年代初期,著名的结晶学家尼格里(Niggli)就指出:“不久将来,人们可以从晶体结构及化学结构计算出晶体的光性常数来,于是就能发现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对于矿物学家和结晶学家来说是有着基础意义的”。半个世纪过去了,由于有了大量的晶体结构资料和对化学键不断深入的认识,使得人们有可能来逐步地实现尼格里的这个科学预见。不少物理学家、化学家、结晶学家和矿物学家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已建立起矿物学的一个新分枝——结构光性矿物学。
近年来,由于大量采用化学处理法弥补了野外采集和机械处理的不足,在我国的寒武纪早期的含磷岩系中发现了丰富而多样的小壳动物化石,计有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腹足动物、海绵动物、似牙形石以及大批分类位置不明的化石。这些发现为地层的细分与对比、矿床成因与古地理分析以及探讨动物界的早期演化规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报道了发现于陕南宁强县宽川铺寒武纪早期地层的群体动物化石,并记述一种似牙形石化石。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